“风水”一词来源于郭璞《葬经》中所云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”,即与地脉、地形有关的“生气”。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这样定义风水:“风水指住宅基地、坟地等的地理形势,如山脉、山水的方向等。人们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、子孙的盛衰吉凶。”
《辞海》中是这样说的:“风水是旧中国的一种说法,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,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。”
俗话说“一命二运三风水”由此可见,除了先天的命和运以外,就属风水最重要了。这风水二字顾名思义,是对“风”与“水”的一种认识。
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,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,自身也必然受到相应影响。对所处方位和空间进行专门处理,就是风水学的核心内容。在历史上,风水学又称为堪舆学。堪舆,指的是“天道”和“地道”。这说明,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、历法、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是风水学的两大特征。
我们古代的先人为了生存及居住地的安全和舒适,从观察山川江河的势态和树木土石的变化中,总结出了“天地人合一”的原则,即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。其核心是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,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的破坏。在此基础上,继而又形成了“阴阳平衡”和“五行相生相克”两项原则。这跟道教的说法是一致的。也有人说道教的教义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。
内容上,风水学跨越了“经验”同“神学”两大领域。在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古代,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的知识水平认识环境,解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,于是,就形成了如阴阳五行、易经八卦等朴素的世界观,从而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。与此同时,为了迎合普遍存在的趋吉避凶的心态,有的风水师编造了一些庞杂且神秘的“神话”笼罩其上,使得原本并不复杂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的“天书”。由此,便引发了热火朝天的争论。
在批判者眼里,风水与迷信相等同。而虔诚者,则虔诚得五体投地。结果,你信你的风水,他批他的迷信,双方各行其道,总无交会之期。实际上,就风水中的“经验”部分而言,比如对住宅、城市建设等进行规划的指导思想,早已被证明具有合理的成分。至于涉及“神学”范畴的内容,由于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有些领域的问题人类无法靠理性手段解决,而只能用哲学和宗教覆盖。因此,科学无法用于这些领域,用科学手段去探讨风水学中的“迷信”,只能南辕北辙。换言之,科学的基本手段无非是证明或证伪,但“神秘力量”是否存在,世界本质如何,则属于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命题。
纵观历史,风水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,先秦是萌芽时期;魏晋南北朝,风水学得到传播;宋代是盛行时期;明清是泛滥时期。近代历史中,风水学在旧中国十分盛行。在解放后与文革时期,风水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与破坏。近年来,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,以及国际上对风水学的重视,这门古老的文化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
|